目前我正在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项目,Essential of Entrepreneurship。项目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半,我本来想等项目结束后写一期很长的文章来总结我的感悟和收获,但是我实在等不及来分享我现有的收获了,再不写下来我怕我忘掉,所以就有了这一期文章。在项目结束后我会分享一期关于在这个项目中我收获到的知识,不过我今天主要想谈一谈出了学习以外的收获。
我本来以为我是一个可以天天社交停不下来的人,因为事实上就是我在学校很少有机会认识新的人,所以每次有社交活动我都会很想参加。但这几天的经验让我发现,事实上在经历了4天极其高浓度的社交生活后,我也会感觉很疲惫,我竟然难得地想要有一些时间自己静静(在学校我基本大部分的时间都只和固定的人呆在一起,因为我实在无法和我们学校的大部分人聊到一起)
起初我觉得我很不争气,因为我真的很想社交,想认识新的人,但是似乎我的能量储备无法支撑我持续进行如此高强度的社交,我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
对于我来说,我对我性格的理解就像两个水池,一个代表独处生活的强度,另一个代表社交的强度。总体水量是固定的,如果社交过多,那独处的水池就会干掉,这时候我就会渴望独处,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独处来补充水量,反之亦然。
我认为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驾驭自己性格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分好坏), 而我们却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也许性格跟自己实际的性格不一样。我们一开始会因为自己和理想中的性格不一样而感到沮丧、难过。而随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丰富,我们会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过程就是成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放弃对自己理想状态的追求,进而得出“成长就是学会妥协”的结论。
但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妥协,因为妥协是失去一部分东西来换取另一些东西,而我们在理想性格和现实中找平衡点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只是让我们寻找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一旦找到平衡点后,我们的快乐甚至会比之前还要多,这怎么能算作一种妥协呢?